对学术造假者何必“厚道”
6 07 2007年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最近发布今年第一号简报,通报13例涉及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弄虚作假、发表论文一稿多投的典型案例,“以发挥警示教育作用”。
差不多同时,美国卫生和人类服务部科研诚实办公室也发布了对分别发生在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和德州大学的两起论文造假事件的调查结果和处理决定,并列出造假者名字。
相反地,国家自然基金委的简报却特地隐去名字和单位名称,也未说明如何处理造假者。如果不是其中有几起举报者曾经向我投稿在网上公布过,我也会和一般读者一样看得一头雾水。
学术造假在中国泛滥成灾的因素很多,其中很关键的一条,就是缺乏监督和处理。国家自然基金委近年来每年都发布一次有关简报,已是非常难得,还没有见到国内有其他科研管理机构也这么做的。然而,在简报中体贴地为造假者隐姓埋名,实在看不出来这如何能发挥警示教育作用。
这方面应该向美国人学习,揭露造假者指名道姓不厚道,才能起到监督、威慑作用。造假者自己都不要脸了,你还替他保那张脸皮干什么呢?
经常听到有人苦口婆心地劝说举报者、打假者“做人要厚道”,这种乡愿风气的盛行,也是造假泛滥的因素之一。做人要不要厚道,得看是对什么样的人和事。对造假行为、造假者厚道,就是对公众不厚道。在简报中用“某校某人”和公众打哑谜,厚道吗?且不说学术造假对公众利益的巨大危害了。
遮遮掩掩地公布出来的这13起事件涉及的都是一些小人物,情节也不算严重。比这严重得多,涉及到重量级人物,而且在国家自然基金委管辖范围内的造假事件并不是没有,我们曾经在网上有根有据地揭露过很多起,但是并没有见到国家自然基金委有所交代。
学术地位越高,掌握的科研资源越多,造假造成的危害就越大,影响也更加恶劣。因此,打击学术造假本来应该重点打击的是学术地位比较高的人。当然,并不是说对学术地位低的人就应该放过。不过,对老虎厚道到一概敬而远之的地步,只是捉几只小苍蝇摆出来展览,总会让人觉得不那么公平吧,难道只有小人物才需要警示教育?
2007.6.22.
(《法制晚报》2007.7.3)
(XYS2007070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